行业动态

薛涛评环保装备制造业发展计划1.3万亿产值背后机会与挑战

2022-05-12 16:21:00

文章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https://mp.weixin.qq.com/s/9FZi6dr3Y75BVahMQaIKyw

作者:薛涛


今年1月21日,工信部、科技部、生态环境部等三部门联合印发《环保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简称“《行动计划》”),这是国家层面第一次发布“环保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环保装备制造业产值要力争达到1.3万亿元,并为行业指明了方向,在科技创新、产品供给、产业结构、发展模式四个方面制定了四大行动。

这个时代大背景在不同的行业面临的挑战不尽相同,环保行业具有其自身的特征,因此所面临的痛点难点有共性也有其行业自身的个性。E20研究院执行院长、湖南大学兼职教授薛涛就《行动计划》推进中的关键点和难点痛点进行了解读。并在接受《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采访时表示,经过近年来不懈努力,环保装备制造业迎来快速发展,已逐步摆脱了小而散的行业特点,各细分领域集中度不断提高,国产装备基本能够满足国内需求。

《环保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出台

精确识别痛点难点有的放矢

《环保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的出台,文件本身不乏亮点,详实且接地气、同时有足够的前瞻性。这是在当前这个特殊的历史节点,我国在部分领域面对可能的技术封锁和贸易壁垒,由此提出构建双循环、实现各行业技术和产业升级、追求高质量和绿色发展、以及稳就业稳制造业等多种大背景下,由工信部、科技部和环境部3部联合制定的。这个时代大背景在不同的行业面临的挑战不尽相同,环保行业就具有其自身的特征,因此所面临的痛点难点有共性也有其行业自身的个性。本文尝试由此就文件推进中的关键点和难点痛点做些简要的分析:

一、总任务目标基本可达,但也存在挑战

根据工信部统计数据,环保制造业产值在2016年是6200亿元,而到了2020年已达到 1万亿,按照这个趋势2025年达到1.3万亿是合理的预期,但是这个目标也存在一定的挑战。根据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发布的行业报告,环保行业总营收增幅首次降至10%以下,近三年来增速逐年明显下滑,在大气十条、水十条等对环保行业高增长起到重大支撑的文件逐步效力衰减后,整个环保行业的总量增长有可能面临挑战。此外,以政府付费为主要来源的环境治理服务(城乡污水、垃圾)还要受制于近几年地方政府的收入下降,而工业企业为收费来源的工业三废治理则需要我国整个制造业的高速发展和产业升级为支撑。在宏观环境上,环保装备制造业的增长目标的实现有可能受到上述外部大环境的不可控因素的制约。

二、环保行业本底值不清是行业统筹管理工作的难点之一

上述中国环保产业协会相关报告中,2020年环保产业测算的总的营业收入仅为1.95万亿元,其中环境服务收入为1.2万亿元,考虑到还有施工等其他类型营业收入的占比,环保装备行业当年总营业收入应该远不到5000亿元。此外,报告所调研企业的营业收入合计大约占前述测算总值1.95万亿的约60%,而调研企业范围内的从事环保产品制造的有2000家左右,其中700家兼营环保服务,粗略计算这2000家的环保产品产值最多是1000亿左右,按这个倒推2020年我国环保装备制造的总产值仅为约2000亿元。因此可见,本底值不清是研究我国环保行业的难题之一,也给环保产业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题。

三、装备制造业受环保行业应用型和成本性俩大特征影响,但更多的应用场景是我们的优势

环保采购模式一直具有能省则省的成本型特征,追求低廉价格的行业基本面尚无根本性的改变,因此科技创新的驱动力相对不足。作为典型的应用型学科,我们观察到在基础科研方面也一直缺乏来自环保企业的投入,院校中的环保行业的突破性成果很多来自其他专业学科(化学、热力、机械、材料等),而诸多环保企业在自身的科研投入方向主要在应用角度,追求的是从解决市场上的实际环境问题出发的立竿见影和短频快的效果。因此,从目前我国环保装备水平看,离发达国家在材料、仪器等高端产品上有相当的距离,这就是上述特征带来的。然而,由于我国目前在世界产业分工的地位,我们的工业污染物治理的各种复杂需求,以及庞大人口基数带来的城乡环境治理的巨大市场,给各种应用型环境治理技术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土壤,这又成为我们的优势,结合我国制造业性价比高的特点,这样的产品优势又会辐射到一带一路甚至反向走入发达国家市场,为我们的环保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打开新的天花板,比如在膜产品和生活垃圾焚烧炉排炉等领域这个趋势已经很明显。

四、为根本上提升环保装备的科技水平,发挥科研院所在基础科学上的作用尤为重要

前款所述的基础科研薄弱的行业情况,目前看基本不可能期望环保企业自身来解决,因此发挥科研院所的作用变得尤为重要,正如前述,环保的高端产品的升级突破更多要依赖其他相关基础学科的助力,针对性突破未必来自环境学院,在化学、材料、自控等方面我们都有相当的空间可以提升,提升空间也会受制于我国在这些领域的自主科研的突围能力。做好相关的产学研联合机制,发挥企业在其中的作用,发挥平台在其中的桥梁作用,都是文件中所强调的助力方式。

五、需要关注不同领域的商业模式的不同分而治之

环保领域之所以复杂,就是对于不同的细分领域,其商业模式各有不同,也会影响一些举措的实施效果或者需要调整其实施模式。比如,在政府为主导的城市环境治理中,北控、光大、首创、中节能等大型投资运营企业而不是大型装备制造企业起到了龙头的作用,因此在水环境、无废城市建设相关领域的技术整合,虽然这类企业未必在环保装备制造方面有所建树,但依然应该是这类企业去发挥文件中的行业龙头企业的作用,而不是景津这类相关领域的大型制造企业。但是大气治理领域和工业废水领域则以工程总承包和设备供货为主,并不存在投资运营的商业模式,所以龙头企业就是相关的龙净、清新、倍杰特这类上市企业。

六、需要思考如何构建大小企业、国企民企之间的良性关系

前述说到龙头企业的作用,就必须结合环保行业的特征来思考大小企业、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之间的关系。根据协会的调查,大企业的毛利率更高,研发投入能力强,毫无疑问应该在环保制造装备升级中更有能发挥作用。但是我们也观察到,以政府侧环境治理为目标市场的大型企业绝大部分都是以投资运营为主,这个领域的大型环保企业基本都是国有或者国有控股,这个与以特许经营为特征的投资运营模式对融资要求更苛刻,有利于国企发展,同时这种商业模式比技术、装备和工程模式更容易做大规模。但是我们要认识到,相对而言,这些投资运营企业长处在于投建管运,大部分不参与设备制造,相关技术创新能力普遍并不强,突破性创新更容易发生在民营企业内部。因此,构建一个国有和民营互补的产业生态环境,发挥不同类型企业各自的优势,是国家设计专精特新机制的初衷,而之于环保领域,就需要针对上述上下游产业格局的特殊性,提高环保设施运行状况的透明度,以促进企业采购的公平性,传导到中小技术企业来形成创新动力。

七、重视品牌、注重推广需要流程要素透明化

各级政府相关部门,以及产业服务业的协会和其他平台组织该如何加快先进技术的推广和优秀品牌的建立?这方面不但需要有所作为也需要精准作为。我们推广的是不是市场认可的先进技术?我们所制定的标准是不是反而有可能抑制了创新?回到我们这个环保行业本身,缺乏受益者付费模式的基本特征带来了整个行业的信息不对称和市场选择力偏弱等种种问题,专利保护水平也是各行业中较低的。因此,除了加大专利保护,鼓励保护中小企业的创新等措施,我们还要谨慎使用政府看得见或者看不见的手以避免对市场的不正常扰动,同时要在信息公开方面有所作为,比如前述的加大推进设施运行状况的公开,以及湖南省住建厅曾经搞过的农村污水处理装置公开大比拼,都是合理使用体制内资源促进行业发展的例子。

总之,在环保装备制造业处于产品化、智慧化、品牌化的全面升级的前夜,《环保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文件的出台具有重要的意义,文件中有许多亮点,限于篇幅笔者不在一一点出。出于环保产业自身发展的各种局限,我们需要深入结合行业特点,并针对细分领域的不同规律精准施策,才能将文件所述的各项措施发挥出最佳的效力。

PS:此外,针对《环保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的出台,薛涛还接受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的采访并发表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与见解。

锻长板补短板 环保装备制造业冲刺1.3万亿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作者:叶伟

001.png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生态环境部近日联合印发的《环保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提出,到2025年环保装备制造业产值力争达到1.3万亿元。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生态环境政策与管理研究所副所长董战峰表示,《行动计划》明确了环保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思路与重点任务,在科技创新水平、产品供给能力、产业结构优化、发展模式探索等方面制定具体措施,锻长板、补短板,将有利于全面推进环保装备制造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市场需求较大

环保装备制造业是绿色环保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基础性产业。

董战峰说:“近十年来,通过水、气、土‘三大战役’,我国环保装备制造业在许多重点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部分大气污染防治装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固废处理处置装备、环境监测仪器仪表等领域技术水平和产业供给能力等实现快速提升,有力支撑了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工作。”

E20研究院执行院长、湖南大学兼职教授薛涛也表示,经过近年来不懈努力,环保装备制造业迎来快速发展,已逐步摆脱了小而散的行业特点,各细分领域集中度不断提高,国产装备基本能够满足国内需求。

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环保装备制造业整体处于快速发展期,环保装备制造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9.4%,2021年达到9500亿元,利润率达7.3%,主营业务为环保装备制造的在业企业超过1万家,与“十二五”末相比,行业年产值增长56.6%,企业数量增长42.8%。

“环保装备制造业产值2016年为6200亿元,2021年达到9500亿元,按照这个趋势,《行动计划》提出的2025年达到1.3万亿元是合理的预期。”薛涛说,我国工业污染物治理的各种复杂需求,以及城乡环境治理的巨大市场,给各种应用型环境治理技术开发提供了丰富的土壤,为环保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短板有待补齐

虽然我国环保装备制造业实现快速发展,但其还存在一些短板。

“目前,环保装备制造业存在国际竞争力有待提升、技术转化应用水平低等突出问题。”董战峰说,具体来看,一是国际竞争力不强。我国的环保装备制造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低水平同质化现象严重,市场集中度低,产业及产品结构不合理,规模化、实力强的龙头企业较少。二是自主研发能力弱。我国环保装备制造业整体技术水平不高,企业的自主创新意识与自主创新能力弱,除少数企业外,大部分企业缺乏技术规划与技术研发超前布局的能动性。三是核心环保技术装备制造能力不足。我国环保产业论文发表与专利申请数量位居世界前列,但总体质量不高;核心专利技术不足,特别是一些“卡脖子”的核心技术、产品、材料和装备仍然依赖国外引进。四是技术研发与产业应用存在脱节现象。近5年,我国省部级以上环境领域科技成果能推广且产生规模效益的不到15%。

“环保采购模式一直具有能省则省的成本型特征,追求低廉价格的行业基本面尚无根本性的改变,因此环保装备制造业科技创新的驱动力相对不足。”薛涛表示,从目前我国环保装备水平看,与发达国家相比在材料、仪器等高端产品上有相当距离。“在基础科研方面一直缺乏来自环保企业的投入,高校、科研院所中的环保行业突破性成果很多来自其他专业学科,而诸多环保企业在自身科研投入方向主要在应用角度,追求的是从解决市场上实际环境问题出发的立竿见影和短频快的效果。”

此外,“十四五”期间,环保装备制造业也面临新形势和新要求。董战峰说,面向“十四五”时期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新目标,环保装备制造业存在的企业“大而不强、小而不专”,产品结构性短板日益显现,行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亟需尽快解决。

多举措促发展

面对环保装备制造业诸多短板,如何实现《行动计划》的目标,全面推进环保装备制造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首先强化政策引导激励。”董战峰说,要完善各类污染防治技术科技创新、推广和应用政策,如加大税收优惠、财政补贴、专项经费等政策支持力度;通过优化所得税、增值税等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对环保装备制造企业从事技术研发创新等的激励力度;健全科研评价体系和科研奖励机制,提高环保装备技术研发人员的积极性,形成政府引导、科研机构研发、企业应用三合力。

薛涛说,针对环保装备制造业基础科研薄弱的行业情况,要完善产学研联合机制,发挥企业在其中的主体作用,发挥平台在其中的桥梁作用,从根本上提升环保装备的科技水平。

同时,要积极推进环保装备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董战峰表示,要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发挥带头作用,引领行业做大做强;培育一批有创新能力、在细分领域精耕细作的中小企业在各自擅长领域做精做深;构建形成龙头企业提供一体化综合治理解决方案、专精特新企业提供高水平高质量精品装备的链式协作、融通发展的新格局。

此外,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董战峰说,要加强中央和地方政策的联动性,加大对环保重点领域的资金支持力度,开展“补贷保”联动试点,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引导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